当前位置: 主页 > 最新动态 >

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性格!丨父母必读

时间:2020-12-17 10:24

孩子有没有出息,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。家庭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最主要的来源。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,孩子就会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,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,也为以后取得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
若是教养方式不当,孩子就会获得消极的自我价值感,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,以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。


1608171724800866.jpg


家庭影响孩子的性格


孩子出生后,个体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,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。在单亲家庭或是寄养家庭中,孩子的性格更有可能会出现缺陷。如果缺少了父亲在身边,孩子就会缺少男性的果敢、坚韧等特点。


养育孩子的过程,也是父母重新审视自己,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。有时家长的说话方式直接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趋势,甚至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。所以,改变说话的语气、语调可以使孩子听话,事半功倍,达到培养好性格的目的。
能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,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,不同的语气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。


孩子回家晚了,可以说:“回来这么晚,爸爸妈妈很担心你。” 而不是:“下次再回来这么晚,就永远别回来了!”


丈夫带娃笨手笨脚,可以说:“已经不错了,你经验少,慢慢学就好了!"而不是:“你眼瞎了啊!这点小事都做不好!”


1.少说“别”,正面说。


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瓦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:他让参与者尽量不要想象一只白熊。结果,人们的思维迅速反弹,白熊的形象很快浮现在脑海中。这就是“白熊效应”,反映了一种心理暗示。同样,家长越是对孩子说“不要打翻”,他们就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提起“打翻东西”的场景,以及家长大发雷霆的场景。


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,“你想达到的目标”是可以真正实现的。同样,“不要喧哗”、“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”、“不要那么粗鲁”这些词也反映了孩子们“绕道而行”的思维方式,让孩子们很难理解。家长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“少喝水”,而且要直截了当。用“保持安静”代替“不要吵闹”,用“慢走”代替“不要跑”,用“离开那里”代替“不要靠近”。简而言之,“警告”太难理解,“直接鼓励”更好。


2.少质疑,多引导。


父母常用隐藏着批评、急躁和不耐烦问孩子“为什么”,孩子可能不知道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我没做完作业?只是因为做值日!”但面对家长的质疑,孩子们不得不找理由推诿。即使孩子没有错,也会让孩子们因为害怕选择“撒谎”。
事实上,让孩子们思考“怎么做”比问问题要好。当一个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,家长应该引导孩子:“你觉得应该怎么办?让我们看看还能做些什么。”父母冷静的语气和建设性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。将来,他们不会随便生气,也不会用撒谎来逃避责任,成为有教养的人。


3.少否定,多肯定。


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,父母就愤怒地指责道:“你怎么能再在墙上画画呢?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!”当父母任意定义孩子的性格时,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“自我=坏孩子”的公式。对人格和行为的直接否定是儿童不服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大人不能随意贴上“坏”的标签,更别提心灵纯净的孩子了?


对父母来说,正确的方法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,而不是人身攻击。只有纠正行为而不否认个性,孩子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,才能进步。


建议家长批评时,应该说“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不好的行为”。这句话是针对不良行为的,孩子们自己也不坏。孩子们,就像幼小的植物,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。幼儿园之所以用“小红花”来鼓励孩子,是因为对孩子的正面刺激往往有很好的效果。
因此,家长也应该给孩子画更多的正面标记,少用负面评价。

有一位高中生曾经在网上发帖:

“妈妈很喜欢讽刺我,这次月考考了98分,我真的很开心,我以为她也会高兴,可是她却对我说:‘这你就要骄傲了?’我晚上忍不住偷偷地哭了,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对我说话?”


中国式家庭,缺的从来不是爱,而是沟通技巧。


很多人说话中总是带着讽刺、不耐烦、命令、否定、嫌弃、打击的语气,传递给家人不是快乐和幸福,而是痛苦。


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:


孩子拿杯子装水时、把牛奶倒进空杯时,妈妈在旁边大声提醒他:


“不要打翻了!”


大人老觉得“不提醒孩子,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”,语气里已经预设了“看了吧,我就知道你会打翻。”


真的是这样吗?大人千叮咛万嘱咐,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,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。
可见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,将对孩子的情商、智商、气质、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。


1608171759661290.jpg


哪些语气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呢?



1.信任的语气


孩子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,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,比如,孩子想学打兵乓球,你用信赖的语气说:“宝宝,只要努力学,认真学,一定能学会打乒乓球的。”


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,并让他明白,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。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:“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?”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,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。


2.尊重的语气


从两三岁起,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,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。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,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。


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,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,跟你对着干,而粗暴地反对他。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,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,你不能发脾气:“越大越不听话了,不好好学习,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。”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。应该用尊重的语气:“那你再玩一会儿,不过,玩完了,可一定要学英语。”孩子就乐于接受了。


3.商量的语气


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。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,可用商量的语气,让他明白,他跟你是平等的,你是尊重他的。


比如,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,可以这么说:“宝宝,玩具乱丢,多不好的习惯啊,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?”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:“你怎么搞的,玩具乱丢,快点去收拾好!”


否则,孩子听你责备,心里就会产生反感,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,也是不开心的。


4.赞赏的语气


每个孩子都有优点,都有表现欲,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,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。


孩子画了一幅画,也许画得不是很好,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。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,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:“画得一般,好好练。”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。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:“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,继续努力,一定会画得更好。”


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,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,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。


5.鼓励的语气


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,这是不可能的。当孩子做错了事,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,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,积累经验,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。
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。你不能责备他:“连个碗都端不稳,真笨。”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。应该用鼓励的语气:“宝宝不小心打烂了碗,没关系,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。”
这样,既教给实践的方法,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。

公众号二维码.gif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姓名
  • 联系方式
  • 选择校区